新能源产品准入面临最大规模整改,详解政策背景及市场影响
[摘要]11月20日,中机中心发布新能源产品清理整顿的通知指出,2210款新能源车型仍未按照《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简称“准入规定”)补充提交相关检测报告。
[摘要]11月20日,中机中心发布新能源产品清理整顿的通知指出,2210款新能源车型仍未按照《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简称“准入规定”)补充提交相关检测报告。
11月20日,中机中心发布新能源产品清理整顿的通知指出,2210款新能源车型仍未按照《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简称“准入规定”)补充提交相关检测报告。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产品整改,企业只留有28个工作日的时间补交资料,否则将极大影响明年年初的新能源汽车销售。但企业层面却表示出信心,多家车企向相关网站记者表示,未提交报告车型多为7月1日前进入目录车型,只要提交报告即可,不会影响产品今明年销售。
整改车型以前五批进入推荐目录为主
2210款需要整改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中,包括597款汽车底盘和1613款新能源汽车产品。相关网站统计发现,1613款整车产品中有1361款已进入今年发布的前十批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其中,1299款位列前五批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即2017年7月1日前发布的目录。这与企业回应基本一致,整改车型绝大多数是上半年申报的产品。
梳理其政策背景,中机中心通知里提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信部令第39号)是对2009版准入规定的修订,于2017年1月16日发布,要求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可见,多数车企在政策实施后申报产品时提交了相关检测报告,但依然有少数并未提交。
政策要求,即使已经获得公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及产品也要满足最新的准入要求,否则将暂停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产品。企业准入有2年缓冲期,产品准入则只有6个月时间进行调整,即2018年1月1日完成报告提交。